
咖啡豆不僅有產地不同,特性不同外,連手藝上也是有差別的,這也決定了它在后期沖泡后,會有各自獨特的味道。今天,就讓廣州歐米奇給你漲漲知識,走進烘豆的世界!
其實根據咖啡生豆加熱的程度不同,會讓咖啡豆出現褐色到黑色等外觀顏色的變化。加熱程度的指標稱為烘焙度,烘焙度一般是根據烘焙豆的顏色區分。
日本的咖啡烘焙度,稱呼方式由淺到深一般來說依序是:輕度烘焙、肉桂烘焙、中等烘焙、高度烘焙、城市烘焙、深城市烘焙、法式烘焙、意式烘焙.這些名稱來自于美國的Light、Cinamon、Medium、Medium high、City、Full city、French(Dark)、Italian(Heavy).美國還有New England(介于Light與Cinamon之間),Viennese或Continental(介于Full city與French之間),Spanish(烘焙度比Italian更深)這些烘焙度名稱.
烘焙度與風味總是息息相關,盡管有程度上的差異,不過每一種咖啡只要烘焙度越深,酸味就會減弱,苦味就會越強.因此,烘焙度也就是了解咖啡味道的依據之一.但是,烘焙度打造的味道某些程度上還是受到生豆種類的影響.假如是剛果種咖啡,即使采用淺度烘焙也幾乎不會有酸味.如果是高原產的阿拉比卡種咖啡,就算是深度烘焙,仍然會有酸味殘留.
另外,輕度烘焙、中度烘焙等名稱只是大致上用來表示烘焙度的標準,因為這些名稱取決于烘焙者的主觀認定.如果有哪一家店的城市烘焙咖啡烘焙度比另一家店的法式烘焙更深,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.

咖啡烘焙很有趣,易學但不易深入,是一門易學難精的領域.
人類對于酒以及茶都擁有數千年的經驗,然而,人類認識咖啡至今只不過短短七百多年而已,對于咖啡,人類所知實在太少。
四個字就能貼切地表達我在咖啡烘焙領域里探索的感覺:「瞎子摸象」.曾幾何時,以為摸到了具體的形狀,結果只不過是象鼻子.過一段時間之后,可能還會發現,原來還不是象鼻子的全部,只是一小部分.探索越深、越發覺自己不知道的、不懂的越多.

基本上,咖啡豆對于烘焙的反應非常地敏感、細致,只要某些環境變數有微小的差異,就可能造成明顯或非常巨大的影響.咖啡豆的烘焙很難量化,無論是烘焙程度、烘焙類型、或烘焙品質.尤其是后者,完全必須依賴「人」天生的感官知覺來判定,目前舉世仍未有一套完整且精確的標準,能夠精準量化咖啡豆的烘焙品質.

關于咖啡豆烘焙的專業知識非常貧乏、常常充斥著神祕感以及一些家族傳承的秘方,相較于人類其他領域的知識,在咖啡烘焙的知識庫方面,人類目前仍然處于相對貧乏的狀態,專業咖啡烘焙的傳承與教育工作也很不易進行.各方面在在說明這不是一條好走的路.在學習咖啡烘焙的道路上,我們必須以理性的思考隨時做判斷與分析(THINK)、以感性的知覺體系作為輔助及裁判(FEEL)、然后在大量的實際作業中反覆實行及驗證(ROAST).Think,Feel,Roast這個回圈永遠重復著,三者可能依序或同時進行而且同等重要.

咖啡是「美食藝術(CulinaryArt)」的一環,美食藝術是人類「文化」的一部分、與人類文化分不開的是「人性」.
學習得越多,越深刻體會到,我們與其說咖啡的烘焙是一門科學或藝術、更應該說這是一門融合理性、感性以及人性的哲學。
還想更深入地了解咖啡嗎?想調制出一杯有深層次的咖啡嗎?那么趕緊加入我們吧!歐米奇咖啡研修室帶你走進咖啡的香醇境界!